盛極而衰 音樂光碟日益凋零
24年前才在美國推出的CD,曾經以嶄新儲存媒介之姿,在音樂產業掀起了全面性的變革,並帶來了極其深遠的影響。許多認真(或痴迷)的音樂迷們紛紛陶醉於這種音質顯然較之前其他儲存媒介高得多的新產品,並以CD取代了他們過去的唱片和磁帶收藏。當時,這些音樂迷們往往不吝惜為這種新一代(估計可能是終極形態)的個人資料儲存和流通方式投資數千美元。
然而,現在CD正逐漸淡出此一消費應用領域。據來自音樂產業市場研究機構的消息,自去年以來,作為音樂儲存媒介的CD銷售量下降了約20%。儘管這些正式統計數字並未包含由於文件共享和轉存(ripping)等‘個人’用途而購買的CD,但仍相當清楚地顯示出作為一種主要音樂媒介的CD,其所扮演的角色重要性正在迅速衰退中。
那麼,是現代的人們變得較少聽音樂了嗎?當然不是。CD在很大限度上已被基於快閃記憶體的非揮發性記憶體和MP3及iPod等裝置所取代。如果說有什麼變化的話,那就是與以往相較,現在反而有更多的音樂吸引更多的人聽。
我並不是在此哀嘆作為一種音樂媒介、曾經主宰全球音樂市場的CD已風光不再,就如同我長久以來,從不曾為似乎也曾是‘統治一切、終結一切’的其它形態儲存媒介的落敗扼腕痛惜一樣。過去數十年來,我們曾經歷唱片、8軌磁帶、飛利浦盒式錄音帶、CD、多張光碟播放器(CD carousel)、基於硬碟的系統、基於伺服器的系統等各種不同的儲存媒介或播放裝置,它們當中的每一種都能以特定方式滿足特定市場需求。
在這些陪伴我們走過長久音樂欣賞歷程的眾多技術中,有許多種都曾經主宰過音樂儲存市場,它們都曾風光一時,但最終也都陸續凋零淡出。沒有一種術能永遠維持領先,當更新、更高效能的技術問世時,前一代產品就該功成身退了,事情就是如此簡單。
從這些歷史中,我們得到的教訓是:看起來‘亙古長存’的某種儲存媒介不僅不是永遠的,而且實際上生命週期相當短暫。事實上,從記憶體容量或製程技術演進的角度來看,我覺得這種新陳代謝的情況還會加速;因此,現在我們隨處可見、以快閃記憶體為基礎的儲存形態,也許在未來10年左右的時間內也會韶華老去,但誰又能預測這些呢?
諷刺的是,或許在某種曾經是市場主流的儲存媒介逐漸淡出市場之前,其實體媒介早就開始老化了。此處我們要探討的是某種儲存媒介的資料保存期限究竟可達到多長?以當前個人備份最常用到的CD片為例,許多可信的技術分析來源均指稱,商用CD的使用壽命約為25年(聚碳酸酯和其它塑料材料並非是‘永遠的’),而燒錄專用的CD由於採用了染色層(dye layer),因此更容易受到溫度及其它極限保存條件的影響,使用壽命也更短。
而目前正躍居可攜式多媒體資訊儲存主流的快閃記憶體,其實際壽命尚不確定,儘管所有技術文件均標明了可擦除/寫入次數及資料保存年限,但具體情況可能仍需取決於製造製程品質、環境溫度和其它因素。所以,適用於磁性儲存介質的規律同樣適用於這些新的儲存媒介:別對永久太過奢望,在高科技儲存形態中,並不存在著‘永遠’這回事。
那麼,現在還有人念念不忘8英吋或5英吋軟碟及看起來厚重且極佔空間的大捲電腦磁帶嗎?
作者:Bill Schweber
社區今日頭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