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電子為台灣帶來‘4C’新希望
對於未來的汽車,你的想像是什麼?除了最重要的各種安全配備,日新月異的電子科技與汽車的結合,不但提升了駕駛舒適性、娛樂性,也更迎合省油、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等環保需求。這樣的趨勢為所謂的‘4C’產業開啟了一扇大門,也為尋求轉型中的台灣電子產業界點燃了一個新希望。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sis的預測數據,全球汽車電子市場可望由目前的400億美元左右規模,逐年成長至2013年的608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CAGR)為7.3%,高出整體汽車市場的3.8%;而汽車電子佔整車產值的比例也將由目前的25%提升至40%。看好這塊價值數百億美元的市場大餅,不少台灣電子廠商都躍躍欲試,但這個新興的‘4C’領域與台廠熟悉的3C產業特性大不相同,在電子設備與IC元件的規格品質上要求嚴苛,供應鏈體系也較為封閉,想要切入似乎並不如想像中的容易。
台灣汽車電子業者以後裝市場為主要舞台
或許是上述原因影響,曾一度炒得沸沸揚揚的汽車電子議題,在這一兩年來稍有沉寂;但台灣其實不少廠商早在汽車電子領域闖出了一席之地,或是藉由發展3C產品在車內的應用趕上這波熱潮,特別是在與車身安全關聯性較小、以‘後裝市場(aftermarket)’為主要舞台的車用資訊娛樂系統(Telematics/Car TV)、車用顯示器、GPS導航系統、防盜鎖、倒車雷達、LED車燈、胎壓監測系統(TPMS)...等項目,已有不錯的成績。
不過這些廠商的技術焦點大多集中在車用設備的系統端,以及模組/電控單元(ECU)的設計/製造,少見車用關鍵IC供應商的身影。大多數台灣IC設計業者的晶片產品,並不符合車用規格標準,亦未經過國際車廠驗證測試程序,因此僅應用在功能單純的車輛週邊設備或不牽涉車體安全的控制領域(如電動窗、防盜系統等);也因此儘管台灣半導體產業經驗雄厚,仍難以與飛思卡爾(Freescale)、意法(ST)、瑞薩(Renesas)...等來自歐、美、日的大廠同場較勁。
而未來台灣廠商是否能有機會由後裝市場切入國際汽車電子供應鏈,市場經驗的累積以及市場佈局策略將會是關鍵性因素。尤其是因為中國、印度等新興市場的崛起,吸引不少國際車廠開始與這些亞洲國家的本土汽車業者建立合作關係,在當地開發適合該區域市場的車款;台灣廠商若能鎖定這些區域車廠為合作目標,除了能累積汽車產業領域的經驗,亦有可能成為跳板,進一步讓自己的產品有機會打進國際車廠的正規供應鏈體系。
進軍國際
對此台灣汽車大廠裕隆旗下的汽車電子技術研發機構──華創車電技術中心(HAITEC)總經理劉一震表示:“汽車產業對零組件的品質要求、備料期,都與電子產業所熟悉的大不相同,兩個產業界之間要相互融合並不容易,需要一段時間的適應期。”劉一震建議,與台灣最接近、發展動力強勁的中國大陸汽車產業,就可做為台灣汽車電子業者切入國際車廠供應鏈的跳板;例如其中一家業者同致電子,即是透過與大陸車廠的合作,進一步取得國際車廠的認證打入全球市場。
華創車電是裕隆於2005年所成立的汽車電子技術研發機構,該中心不久之前並已與工研院簽署合作協議,將共同開發採用‘超寬頻(UWB)車輛安全感測技術’的各項汽車電子產品;例如可監控駕駛人是否違規酒後駕駛的‘酒駕感測器’,以及能偵測車輛週圍360度環境資訊的‘汽車主動式安全系統’等,都將會是重點研發項目。該技術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在不需接觸駕駛人的狀態下,透過UWB感測器測得精確的受測者呼吸、心跳等生理數據,並藉此判斷行車安全。
工研院與華創預計雙方合作的新技術可望在2008年產出原型產品,並開始進行實際測試,最快在同年底就可商業化;屆時台灣是否有機會以自行研發的技術,在國際汽車電子領域嶄露頭角,值得拭目以待。而藉助台灣產業界在電子產品製造上的豐富經驗,以及在新技術研發上的充沛活力,假以時日,台灣汽車電子業者仍有站上國際舞台的十足潛力。
作者:鄭妤君
社區今日頭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