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觀點:庫存最佳化是一場永無止境的競賽
多年來,業界已經開發出一套完整的語言來解釋在全球任何競爭供應鏈中,庫存最佳化應該包括哪些基本元素。其中的字詞、片語與軟體解決方案取決於改善的計劃、及時(JIT)與接單後(BTO)生產、精簡營運、總持有成本分析、製造或購買決策工具、策略資源、供應鏈重新設計、業務流程最佳化,以及廣泛的外包關係等方面。
然而,由於全球地理、政治、金融,以及消費者的情況、機會和資源持續變化,供應鏈動態也不斷發生改變。這意味著供應鏈專業管理人員必須不斷地調整其庫存最佳化的想法與實際作法,以保持有效與高效。簡單地說,在過去5-10年前能順利完成工作的方式現在或許已經不適用了。因此,視庫存最佳化為永無止境且永遠不夠完美的一種供應鏈管理,才是至關重要的。
需要證據嗎?只要看看過去幾年來電子供應鏈發生的事就知道了。在日本強震和海嘯以及泰國近半世紀來最嚴重的水患發生後,供應鏈管理人員們被迫中止原本運作順利的區域性庫存管理策略,並迅速實施計劃B、C或D等備案,儘管他們盡了最大努力以及運用緊急備份系統,這一變化仍為其帶來重大挑戰以及整個業界的金融危機。
從長期發展的觀點來看,這些自然災害其實提供了一個得以思考、討論、調整以及實現下一代最佳化計劃與策略的機會。最佳的供應鏈領導者會規劃出一套有效的庫存管理技巧,針對兩個重要的技術市場,有效地利用從自然災害帶來的新情勢以及學習到的經驗。
而在技術方面,庫存管理正從傳統的ERP系統和Excel電子表格過渡到由雲端與行動技術實現且充滿社交媒體的平台與設備。企業可能會發現這既是一種完全的解脫(供應鏈經理能在一天中的任何時間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進行管理),也具有絕對的威脅性。他們可能會自問,「我們該如何轉移、調度以及保護供應鏈經理於任何時間在世界上任何地點需要從全球多家供應商與合作夥伴取得的庫存資料?」
這個領域仍然很新且具有各種可能性。再者,願意接受艱巨挑戰以及跳脫暫時方案而為未來庫存最佳化發展出批判性思考的企業,將會具有優先採納的優勢。
再進一步看,曾經可支配供應鏈規則的企業不見得就是那些可在今日發號施令的公司。這種轉變已經讓許多公司質疑如何才能真的滿足供應鏈的需求?例如,在十年前有誰會想到Google後來會成為手機領域的主導力量,以及如何深刻地影響全球硬體與軟體設計人員?
對於元件製造商而言,擁有像一位圍棋選手般的思考方式相當重要。當改變的漣漪一出現,他們就必須預期到需求的模式以及消費者的變化無常,也要準備好盡快準備展開行動。
在可預見的未來,庫存管理可能一直持續複雜度,因此,供應鏈專家認為最重要的是必須保持其彈性度與可適應性。無論如何,庫存最佳化的結果是經得起時間考驗,也是相當高度發展成熟的技巧。
當然,任何軟體工具和經營策略都能協助企業最佳化庫存管理,或從A計劃過渡到B計劃。但是,這真的是一場永遠需要關注、具有彈性與多樣化的長期競爭!
編譯:Susan Hong
(參考原文:Inventory Optimization: A Never-Ending Race,by Jennifer Baljko, Freelance writer)
社區今日頭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