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觀點:數位科技破壞音樂產業?
在你打算對此說法大肆批評以前,請先瞭解我所說的技術,它並不是指那種能夠讓我們在網路上購買一首歌曲、下載到行動設備然後隨心所欲播放的技術。我討厭的技術是那種能讓唱歌原本不怎麼樣的歌手也能讓人聽起來像男歌手法蘭克辛納區(Frank Sinatra)一樣;那種像筆劃過黑膠唱片的尖銳音效;不斷重覆的節奏;以及我不知該如何解釋的百萬種電子混音與編輯技術。
值得加以討論的是:今天的青少年似乎下載了大量的經典搖滾樂。為什麼呢?廣播電台的聽眾認為經典的流行音樂就是比較好,因為這不只是樂團與歌手必須共同合作演練幾百次以上,音樂本身也必須得起現場觀眾一遍又一遍的測試與考驗。樂團主唱必須直接在舞台現場高聲唱歌,完全不經編輯與錄音室作業。在1990年代以前,我們很少聽到歌手以「對嘴」的方式唱歌。(當然,Milli Vanilli二人組例外)
我也認為現在在舞台上看到歌手們極盡誇張的表現目的在於轉移觀眾的注意力,儘量讓他們不會去注意到當代藝人們欠缺才華的事實。沒錯,這一代的歌手們還會摔吉它、折磨動物、放煙火、金色降落傘褲以及真的很糟的髮型。但有趣的是再注意看看當今嗓音最棒的歌手──愛黛兒(Adele Laurie Blue Adkins),她在舞台上的每場表演就只是單純地唱歌。
我也曾試著去瞭解並欣賞我兒子所選擇的音樂,但那些不斷重複且快如閃電般的歌詞、電子合成的旋律與聲音以及其它各種技巧,就是讓我一點兒也提不起興趣。而這還不只是嘻哈(Hip-hop)而已:大部份流行歌手都有同樣的侷限。他們一開始都只是因為外表長相不錯,然後再經過技術為其音樂加以包裝。
但我猜想二者很難兼備吧!數位音樂為我們帶來Napster和iTune的方式,就像它造就了某些打扮很瘋狂的歌手一樣。我猜想,至少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是我們仍然可以直接關掉收音機,而且也不必只因為喜歡一首歌就得買一整張專輯唱片。但最大的缺點則是像The Beatles、The Rolling Stones與The Who的這種實力樂團組合無法再常見到了。如今,如果你的樂團鼓手離去了,隨時都能用電腦來取代他。(這可得感謝Spinal Tap應用程式!)
編譯:Susan Hong
(參考原文:How Technology Has Ruined Music,by Barbara Jorgensen, EBN Community Editor)
社區今日頭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