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面技術
儲存裝置技術的驗證:SATA與SAS
SATA (Serial 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是替代原先用來連接光碟機與硬碟之間較佔體積的PATA (Parallel-ATA)和IDE (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由 SATA Working Group 於2004年7月發起,會員逾200多家科技廠商,包括Intel、Dell、HP、WD、Seagate、Hitachi等等知名科技公司;另外與Storage息息相關的 SAS (Serial Attached SCSI),由T10協會開發及維護相關技術。
SATA大多在一般消費型電子產品做為資料儲存裝置,像是桌上型電腦、筆記型電腦、All-In-One型電腦等等,SAS則是在伺服器或是資料中心等等大型終端機設備做為資料儲存裝置。
常見到的SATA接頭類型如下圖一,包括eSATA (external-SATA)和mSATA (Mini-SATA)的形式,設計用來外接硬碟或是更小的儲存裝置用途。標準的SATA接頭裡頭一共有7根訊號線,其中的4根線為一對TX和RX全雙工的點對點傳輸形式訊號。
SATA目前由Gen1、Gen2版已經演進至Gen 3,相對應的傳輸速度為1.5Gb/s、3Gb/s、6Gb/s,也就是所謂的傳輸頻寬,訊號採用差分NRZ (Non-Return-to-Zero)調變,這樣一來使得訊號具備時脈(Clock)的特性,成為嵌入式時脈訊號,在高速傳輸的環境下,邏輯訊號1或0傳輸多個bit,就容易造成信號錯誤,才會使用8b/10b編碼機制,來控制邏輯0和1的平衡。
另外,為了抵抗EMI的干擾,SATA使用了SSC (Spread Spectrum Clock)技術[1];基本上,SAS訊號傳輸方式與SATA很相似,資料協定上SAS是可以相容SATA資料,但是SATA是不能支援SAS的資料規格, SCSI Trade Association中,提到SAS因應大型伺服器和資料中心的大量,會繼續往24Gb/s推進,如圖二。
請下載完整版PDF文件:儲存裝置技術的驗證:SATA與SAS 。
作者:吳岳勳(Justin Wu) /安盟科技(ATeam Scientific)應用工程師
社區今日頭條 |
---|
我來評論 - 儲存裝置技術的驗證:SATA與SAS
遊客(您目前以遊客身份發表,請 登陸 | 註冊)
科技前瞻
EE人生人氣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