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戴式EEG尋求擴展消費應用
腦電圖(腦電訊號)曾經是醫療環境中的主要研究領域,現在已經可以在頭部表面以無線的方式擷取訊號,而不必進行手術植入電極了。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最佳的EEG訊號效果通常只能經由精心的皮膚準備程序而實現,它必須在醫療助手或護士照料下施加特殊凝膠後手動放入電極。
最近,許多公司開發乾式電極EEG頭戴式裝置,不但能輕鬆穿戴,還可望用於控制許多僅以腦波為導向的電子設備與軟體。例如採用14個EEG通道的先進Emotiv EPOC意念控制器,它不僅是革命性的腦機介面(Brain Computer Interface),也仍然是目前科學研究最主要的儀器。
該公司還推出了一種更輕且更時尚的版本——Insight,能夠讓行動有障礙的用戶透過該裝置在遠端以思維意念取代手動控制。然而,EEG是否能成為連接至智慧型手機App或遊戲的主流推動者仍有待觀察。
因此,Holst Centre以及荷蘭台夫特科技大學(TU Delft)工業設計工程系(IDE)攜手打造出可輕鬆配戴的消費級無線EEG頭戴式裝置,雖然它還無法達到醫療級EEG資料擷取等級,但技術上當然不成問題。只是,哪一種裝置會最先吸引消費者配戴?
新開發的EEG頭戴式裝置內部配置乾燥的聚合物與主動式電極、微型化和低功耗的資料擷取,以及低功耗無線連接至智慧型手機。此外,針對專業用途或一些虛擬現實(VR)的環境,則透過幾個機盒作為無線的腦機介面。
這款無線頭戴式裝置的消費應用包括監測鬆弛、參與以及專注力的遊戲。此外,研究人員表示,它還可應用於注意力訓練、睡眠訓練以及治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
IMEC表示,「行動App以及使用者解讀環境資訊的情緒狀態,包括議程、地點、與他人的鄰近性以及一天中的時間等,以便提供環境對用戶情緒的潛在影響反饋,從而創造具意識且可操作的新觀點。」
但是,在如今越來越缺乏實際人際互動的情況下,EEG頭戴式裝置將會成為幾百萬個疏離的智慧型手機用戶自我檢查情緒與心情的必備工具嗎?
是否有任何人能真正從這種監測App中受益?為自己更加提升數位化程度,或是加速數位崩解?
我想EEG介面仍是一個正持續進行中的實驗,消費者是否願意接受這種技術以及經由哪些市場策略得以普及,一切都還有待觀察。
編譯:Susan Hong
(參考原文:Let Consumers Figure Out a Use Case for EEG,by Julien Happich)
社區今日頭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