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手機用戶平均每人會下載16個App
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劉佳苹表示,整體而言台灣用戶每週固定使用的App數不超過10個,顯示行動入口有集中化的現象,發展形態趨向大者恆大,對於新進業者而言,必須透過整合性的行銷管道,如借助社交平台提高能見度,或是優化行動網頁提升關鍵字搜尋排名,以誘使消費者進一步下載App服務。
資策會MIC進一步調查消費者下載App的主要因素,前三名依序為:實用便利(78.9%)、好玩有趣(71.9%)、打發時間(34.5%)」,顯示對台灣的手機用戶而言,實用性與娛樂性為下載的主要誘因。此外,台灣每位手機用戶每日使用App的總時間,前三名依序為:30分鐘~1小時(20.6%)、1~2小時(19.9%)、10~30分鐘(19.6%),人均單日使用時間則為91分鐘。
資策會MIC進一步觀察作業系統的區別,發現與Android用戶相比,iOS用戶每日使用App主要集中在「1~2小時(21.1%)」與「4小時以上(19.4%)」,而Android的用則集中在「10~30分鐘(20.7%)」與「31分鐘~1小時(21.8%)」,顯示Apple透過App服務所打造「離不開的生態系」,緊抓用戶眼球。
每天平均使用App的總時間-作業系統區別
(來源:資策會MIC,2016年2月)
社交經濟 行動App消費以貼圖為主
資策會MIC的調查也發現,30.6%台灣手機用戶曾有行動App消費經驗,其中又以「在免費App內單次購買」的方式居多,占整體有消費經驗者的20.6%,其次為「購買付費版App(11.8%)」,顯示台灣消費者較偏好一次性購買行為,對於持續性付費的訂閱制接受度相對較低。
劉佳苹分析,觀察台灣上架的App產品類型多數是提供免費版本下載,加值服務或內容才是需要付費的模式,主要是消費者傾向先試用,有興趣才進一步花錢購買,建議業者仍需專注在內容的獨特性及品質,提高消費者購物意願。
資策會MIC指出,「社交通訊類」App不僅為用戶使用頻率最高、時間最長的App,由貼圖消費所帶來的「社交經濟」商機正醞釀中。根據資策會MIC統計,曾經在「免費版App內進行單次購買」的手機用戶,主要消費產品為「聊天貼圖(63%)」,其次才是「行動遊戲(38.6%)」。
此外,約47%用戶預估未來一年內會有行動App的消費意願,其中仍以購買「聊天貼圖(18.3%)」的意願較高,其次是「行動遊戲(6.6%)、音樂內容或服務(5.8%)與雲端工具(5.5%)」。
劉佳苹分析,通訊App取代傳統的溝通聯繫方式,長期佔據使用者的眼球及生活,觀察訊息傳遞過程,貼圖能表現傳訊者的情緒和個人化風格,而不少消費者花錢買貼圖,則是為了進一步突顯差異性,使得社交通訊App成為行動遊戲以外,吸金率最高的App類型。
至於曾購買「付費版App」的用戶,主要購買「行動遊戲(40.2%)」類,「學習和出版(25%)、地圖導航(20.7%)、影音媒體(20.1%)」次之。
(下一頁繼續:使用者最愛社交通訊類App…)
社區今日頭條 |
---|